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

年轻律师:你最主要的客户,来自你的同事

2016-11-03 09:56:38

消息来源:无讼阅读 评论

文/常公子

\

2008年,我拿到了执业证,然而仍然是助理。拿到证后,师父问我:“小常,打算何时独立啊?”这问题让我紧张而忧伤,以为师父不要我了。作为一名月光族律师助理,虽然毕业一年多了,也知道早晚有一天,我会独立执业。但我认为那还遥遥无期,从未认真而有条理的思考过。我的紧张显然没有瞒过师父毒辣的眼睛,“别紧张,先做好现在的事情。将来你的主要客户,可能是你的同事”。

我并未完全理解师父的话,直到我自己独立执业。作为一名异乡漂泊的年轻律师,虽然也知道案源开拓要从亲戚朋友开始拓展,但这方面的资源确实有限。亲戚朋友都是普通老百姓,似乎也没什么棘手的事情需要立刻请律师处理的,同学们都还年轻,在单位都是干活的角色,能够有决策权或者决策建议权的并不多,能够给你带来案源的,似乎还得期之将来。

远水解不了近渴,看着同事们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,自己枯坐在卡位上,无法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。所谓的读书、看案例,长知识,并不能平息那颗焦虑的心--月底的收入或者财务的催账(无收入还得倒贴钱,这就是律所),都折磨着自己,甚至也考验着自己那颗脆弱的心,究竟还能坚守多久?毕业三年多,周围一起进所的年轻同事,已经有的考入了法检系统,离开了律所。
再回头想想师父的话,才有点恍然大悟的意思。与其频繁参加老乡聚会、同学聚会或者什么讲座、论坛,无头苍蝇似的结交人、发名片,还不如从周围同事入手,机会可能大一些。于是,转变思路,改外部拓展为律所内部拓展,明显的增加了与同事们的交流力度与频率。时不时的参加所里的活动,与同事就业务或者生活多沟通。虽然与同事们交流,有内部开拓的意味,但也客观上增加了互相了解,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,都是有必要的。而这些互相了解,很直观的产生了效果:让同事知道你能做什么。

这很重要——所里近一百号人,并不是每个人都互相了解。作为所里的年轻人,你能够在同事心里留下一个印象,就已经为将来可能的合作做了铺垫。果然,在我独立执业的第三个月(板凳几乎坐穿),一位年轻的合伙人跟我合作一个小案件,事情我做,费用分我一半。我很开心,终于有事情要做了,终于有用武之地了。我很尽心尽力的帮客户准备证据、取证、准备给法院的申请,并主动与对方沟通。后来在开庭之前,跟对方和解了。客户很满意,专门在这位合伙人面前表扬了我。后面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,这件小案件成了我与这位合伙人合作的起点。

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我与其他同事之间。一直到我独立执业的第三年,总结了一下,我代理案件(诉讼与非诉都有)的约七成,都是同事找我合作的。虽然分成不一定有多少,但至少保证了自己的基本收入。额外而且重要的收获是,我从这些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技巧。我在做助理时,做的大多是非诉。而在刚开始独立执业的那几年,做了不少小诉讼案件,学到了很多诉讼技巧,以及案件以外的东西。这点,我深为感谢我的同事们。

传统需要传承。随着执业年限的增长,当我不再汲汲于不同类型的案件时,就开始有取舍了。我开始把一些小案件、不太擅长的案件,主动分给刚独立的年轻同事,或者主动与同龄同事合作。--当时那些同事,未尝不是出于同样的考虑,但这并没什么不好。各取所需,合伙人不用再为了不同类型的案件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,而初执业的律师,却可以花较多的时间,钻研好不容易到手的案件,一般情况下,责任心会比较强,年长律师再偶尔指导一下,会取得不错的效果。结果是显而易见的,年长资深律师节省了学习时间,专注于自己的领域,越来越专业;年轻律师有了用武之地,越来约自信。

我现在也同样向自己的助理灌输这一观念。与同事处好,同事就可能成为你的最重要客户,律所就会成为你的案源第一来源地。律所有不同的部门,每个律师有不尽相同的执业细分领域,在律所内部做好资源整合,本来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,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何乐而不为呢?

[责任编辑:法治北京]

频道
分站

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
Copyright © 2014 by Chinaruleoflaw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
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
备案号: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: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:京ICP证140110号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:京网文(2014)0781-181号

关于我们 | 关于中国法治 | 联系方式 | 学会动态 | 编辑部 | 法治编辑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