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

失去“契约”后,我们会是什么样?

2016-11-08 10:10:47

消息来源:人民法院报 评论

\

文/梅贤明

最近一部名为《釜山行》的韩国电影突然受到影迷格外青睐。影片讲述的是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一辆高速列车前往釜山,列车上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并不断扩散,顷刻间列车陷入灾难的故事。

列车在大范围被病毒感染后,停在了大田站,此时的大田站早已被军队占领,他们是来镇压病毒携带者的,没想到军队也已被病毒感染。为了秀安活下去,石宇带她走另一通道,但已不可能,最终在他人的帮助下,他们被救了出来。关键时刻,是自己逃生,还是救助更多的人,电影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。

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人情冷暖,看到了在遇到突发事件瞬间的各种面貌,看到了什么叫夫妻情、父女情、姊妹情、男女之情,看到了失去“契约”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?

早在十八世纪中叶,卢梭曾提出过“社会契约论”,这样的一个理论,是卢梭通过历史长河中的社会现象而作出的理论总结。其实“社会契约精神”直到现在也对我们影响深远,所谓现代社会中的“法律”便是集体契约精神的高级呈现方式。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。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,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,强化规则意识,倡导契约精神,弘扬公序良俗。

为什么要突出“倡导契约精神”?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,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原则,是一种自由、平等、守信的价值取向。从古典希腊文明到近代启蒙运动,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,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,正是契约理论和契约精神的不断发展,塑造了公平、正义的法治思想和诚信、平等的公民意识。

片中最动人心魄的一幕,应该是石宇等人经过重重困难拯救秀安等人之后,正准备到达大车厢时,却被自私自利的人群阻挡住,他们认为石宇等人已经被病毒感染,为了自保,他们选择了漠视可能存活的生命,不给他们开门。

如果按照理性思维来考虑,他们是没有错的,大车厢中的人数众多,按照多数人的利益压倒少数人的利益,多数人可以做出裁决;同样,在不明白石宇等人具体情况的条件下,人群可以合理质疑大批丧尸在冲进,也能质疑石宇等人是否已经感染病毒,如果按照这种社群生存理论而言,我们不该对那伙人过于苛责,但事实是:我们巴不得将那伙人塞进僵尸堆里面。

这样的观影感受,不是因为石宇他们的行为合理,而是因为观影者情感的代入,当我们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男主角等人的行为流动在银幕上,想象自己是那些少数人,其他人会怎么对待我?失去“契约”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?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存在——弱者假设。

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它用了两个人来说明一个问题——一个人因为内心小恶,他可以慢慢地恶到什么程度?一个人因为小善,他可以渐渐地善到何种境界?

车厢中自私自利的千里马公司常务,因为最初只是想要生存,所以怂恿大家关门,到后来屡次为了自己而杀人,坑害群体,这样的“恶”令人胆寒;相反,石宇只是因为最初帮助了拳击手上车,而后一步步地成为至善之人,这种人性的演变或许才是本片的价值所在。

人性本恶,只是囿于社会规则而不能肆无忌惮,人之所以不犯罪只是因为两点,一是自小的社会劝善;二是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惩罚。

记得有学者对比过中西法律底线差别,中国传统律法不是抑恶,而是扬善,它给社会中的人制定律法的时候,考虑的是如何将人的道德行为抬高,比如一个寡妇守节可以立牌坊,一个孝子侍奉父母,可以举孝廉做官。但是,西方的法律总的来说是在为人性犯罪设限制,只要你的行为不触碰底线,即为正常,而至于你是否在脑海中构思血腥犯罪场面,法律管不着,因为它已经假设了一个黑色的前提:是人都愿犯罪。

另外,《釜山行》的最大意义,还在于坚信在一个崩坏的、末日来临前的恐怖环境当中,人之所以为人,是出于对弱小者的庇护,对同类人的援手,对陌生人的信任,乃至于对人类阴暗面的失望,它们共同组成人类本身的丰富面貌。

[责任编辑:法治北京]

频道
分站

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
Copyright © 2014 by Chinaruleoflaw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
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
备案号: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: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:京ICP证140110号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:京网文(2014)0781-181号

关于我们 | 关于中国法治 | 联系方式 | 学会动态 | 编辑部 | 法治编辑部 |